会呼吸的风景 ——李家骝的水墨写生
文 / 张敢
(清华大学美术学院、博士生导师、教授、教学副院长)
李家骝非常重视写生。不仅身体力行,还常常督促学生们跟着他一起在各地游历,几乎每年都能积累下一批优秀的写生作品。
艺术创作从来就离不开写生,古今中外皆然。唐代画家张璪在公元8世纪时曾说过,中国画的创作要“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”,如今这句话已经成了中国画的核心概念。这种看法并非中国所独有,西方艺术更注重对自然和客观对象的观察,但是那些优秀的作品都不是对自然奴隶般的模仿,而是在绘画中融入了艺术家个人的感受和精神。

李家骝 | 《秋韵》 | 纸本 墨彩 | 56X84cm
其实,中西方艺术之间的差异更多是在“师造化”和“得心源”的比重上。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。因为它告诉我们,艺术创作必然来自对外在于创作主体的客观世界的观察、体验和认识,同时,又需要艺术家通过自身的学识、修养和禀赋对这些来自外部的信息进行消化、整理和重构。换句话讲,写生是艺术创作必不可少的环节。李家骝的学习和创作经历也决定了他对写生有着特殊的感情和理解。
他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(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前身),长期从事装饰绘画的研究和教学。装饰绘画可以说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最具特色的学术传统,其核心就是要对自然中的形态进行概括、提炼和抽象,最终创作出形式简化但呈现了对象神韵的作品。

李家骝 | 《单车出塞外》 | 纸本 水墨 | 68x68cm
2013年,李家骝又带着自己的学生深入京郊、贵州(绥阳、黔东南)、吉林的集安、陕西的汉中、河南的林州。在人们的印象中,写生往往是一些并不完整的草图。但是李家骝的写生更接近于印象派的作品,即面对自然进行创作,所不同的,他是用水墨来完成的。李家骝的写生作品以风景为主。有一部分是单纯的山水,他通过水墨与线的结合表现了南方风景的湿润与华滋。另一部分表现的是村寨和市镇,他将房屋进行了简化,错落叠合,与周围的山水树木既有对比,又似从中生长出来。
李家骝的作品在取景上非常讲究,有平视的悠远景物,也有居高俯瞰的山峦田地,还有近景的房屋细节,大多采用了焦点透视法,从中不难看出艺术家为寻找适当角度一直游移的行走线路。面对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,艺术家必须要进行取舍。

李家骝 | 《仲秋》
李家骝认为:“取舍本身是集修养、胆识、敏锐等为一体的综合体现。”的确,李家骝用笔大胆概括,在把握对象形态的同时,已经把造型和构图的形式因素融入其中。因此,他的写生作品具有一般写生所不具备的画面的构成效果和完整性。
李家骝的作品来自于自然,又融入了一股清新的人文气息,它们鲜活得好像一幅幅会呼吸的风景。衷心祝愿李家骝今后创作出更多更生动的作品。
李家骝 | 《转场》 | 纸本 墨彩 | 140x69cm